凌晨三点,露水还凝在稻叶尖上,珲春市板石镇南秦孟村的稻田里已响起“嗡嗡”声。“90后”的“新农人”张百发正在田埂上调试无人机,准备喷洒农药。这是他使用无人机开展农业生产的第四个年头。尽管无人机驾驶证早已被汗水浸得边角发卷,却被他如宝贝似的揣在工装的口袋里。
“天热了,稻瘟病就容易抬头,得趁早晨天凉完成农药喷洒。”说话间,张百发按动遥控器,无人机腾空而起,药雾在晨曦里拉出细白的线。“从凌晨两三点飞到七点,确保稻苗不蔫、农药黏得牢。”
张百发告诉记者,这架无人机是今年新换的,性能良好,工作效率也高。
张百发还记得四年前刚把无人机带进村里时,乡亲们没少嘀咕。“百发,这铁家伙飞那么高,喷药能准吗?”“一亩地药量差半两,稻子都长不好!”……张百发没有过多争辩,而是把自家的富硒稻田当成了试验田。“采用人工喷药,一个壮汉一天顶多跑三垧地,工钱约五六百元,还得管两顿饭;使用无人机,一小时能飞十趟,一趟就喷撒一公顷多稻田,喷药一公顷只需60元、施肥仅需80元。”张百发的账算得明白。“账摆这儿了,田里头见真章”,事实胜于雄辩,看到无人机的好处后,乡亲们个个心服口服。
去年6月,村民李大哥家的稻田遭了潜叶蝇虫害,叶子被啃得斑斑点点,李大哥心急如焚。张百发了解情况后,连夜调药,并用无人机进行了喷洒,李大哥竖着大拇指说:“比我自己蹲地里喷得匀实多了,这无人机真厉害。”
眼下,是田间管理的关键期,村里人见到张百发都会问一声:“百发,有空不?帮我给地里撒点肥,多少钱你开个价。”他总是笑着回应,“有空我就过去,大家都是一个村的,不要钱。”
张百发一边查看水稻灌浆情况,一边告诉记者:“我们通过早育苗、早插秧,开展飞防作业助力田间管理,预计9月初新米就能上市,抢‘鲜’占据市场份额。”
稻田的清香混着晨露的湿气飘过来,张百发抹了把额角的汗,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飞防作业,“咱新农人,只有学会科技种田,未来的路才更踏实、更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