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安居乐业的家园,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
近年来,珲春市以提升精细化管理为核心,聚焦市容环境、城市安全与文化形象、为民服务四大领域,深入实施系列治理举措,奏响“净颜、筑安、提韵、为民”四部曲,用“一城一景皆成韵”的绣花精神,全力打造“推窗见绿、出门即景、智慧赋能、温暖宜居”的品质之城。
精雕城市“颜值” 绘就美丽画卷
城市的美,始于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
今年6月,一场为期三个月的市容环境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在珲春市全面铺开。珲春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以“绣花功夫”推进精细管理,采用徒步巡查、地毯式排查与“销号制”整改相结合的方式,确保问题发现无死角、整改落实全闭环。
在规范秩序方面,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采取“疏堵结合、分级管理”的策略,有效治理流动摊点、店外经营等乱象,让经营秩序步入正轨,还路于民。
在净化空间上,系统整治户外广告牌匾,推进夜间亮化修复,实现城市面貌“白+黑”双线提质。面对乱堆乱放等城市痼疾,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以“教育+执法”双轮驱动,清理杂物,确保街面整洁有序。同时,对主次干道、校园周边等重点区域实施高频巡查,实现占道经营、乱堆乱放等动态问题“随见随治、动态清零”。
截至目前,累计规范占道经营、堆放450余处,清理卫生死角、违规广告、占用泊位等近500处。通过大排查、大整治,城市“颜值”显著提升,市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环境的变化。
市民杨女士感慨道:“现在街道干净整洁多了,出门心情都格外舒畅。”
消除安全隐患 守护民生福祉
城市的安全,是群众安居乐业的基石。
在美化市容的同时,珲春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将城市安全视为管理的生命线,构筑起“地上+空中”立体化安全防控体系,全力守护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对户外广告、施工围挡开展“拉网式”排查,建立“排查—整改—督查”闭环机制。累计整改问题围挡60处,有效消除了地面安全隐患,让市民出行更加安心。
空中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针对老旧楼顶树木杂草存在的结构破坏与坠落风险,今年8月起,启动专项清理行动,严格遵循“安全第一、科学施治”的原则,采用“机械+人工”协同作业,累计出动高空作业车12台次,清除乔木18株、灌木46处,牢牢守住群众“头顶上的安全”。
为实现城市安全管理常态化、精细化、智慧化,珲春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将构建“查改防”一体化机制,开展全域高空隐患排查并建立动态台账,完善屋顶养护责任标准,引入“网格巡查+无人机巡检”智能监测手段,借助科技力量为城市安全保驾护航,让市民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安全的呵护。
提升文化韵味 彰显开放魅力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珲春市从细节入手,以牌匾文字规范为抓手,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与国际形象,向世界展示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珲春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专题部署牌匾文字规范工作,严格推行“汉朝双文必用”,并对汉、朝、俄三种文字的大小、比例、排列次序进行科学细化,让每一块牌匾都成为展现地域文化与开放活力的“立体名片”,展现珲春的独特魅力。通过“珲春智慧城管”平台,实行线上审核与线下监管联动,确保牌匾设置合规有序,从源头上塑造整洁、规范、有格调的城市“视觉语言”,让市民和游客在欣赏城市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河北游客张先生表示:“珲春的牌匾很有特色,不仅文字规范,还体现了多元文化,让我对这座城市印象深刻。”这不仅是游客对城市文化的赞美,更是珲春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动体现。
聚焦民生“温度” 解决百姓难题
城市的温度,体现在对民生的关怀上。
珲春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服务民生方面持续发力,通过设立秋菜市场等举措,切实解决农民销售与市民采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珲春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以江泰小市场和世纪广场西侧为试点,打破传统管理边界,向西延伸市场范围,开辟季节性瓜果蔬菜专区,合理划分固定、免费摊位,推动流动摊贩转为规范经营,有效解决了农民销售难题。菜农李大哥说:“现在有了固定摊位,不用走街串巷卖菜了,收入也稳定了。”
通过实施疏堵结合、错时管控等精细化管理措施,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科学划定早市、夜市等特定经营时段,既满足了市民的采购需求,又避免影响交通与环境。同时,要求摊位保持整洁、配备垃圾桶,做到“人走地净”,实现农民增收、市民便利与市容整洁的多方共赢。
从市容环境的整治到城市安全的守护,从文化品位的提升到民生服务的优化,珲春市以系统思维推动城市治理从“治标”走向“治本”,从“单点突破”迈向“整体提升”,以城管力量守护城市之美。
展望未来,珲春市将持续深化“督查—整改—回头看”闭环机制,推动城市管理向常态化、精细化、智慧化不断进阶,努力建设更有魅力、更具活力、更富温度的现代化珲春,书写更加壮丽的城市发展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