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色发展 打造美丽乡村
在一片绿树掩映中,位于密江河畔的珲春市密江乡下洼子村让人眼前一亮:房屋错落有致,河水潺潺流动,绕村种植的鲜花馥郁芬芳,宛如一个世外桃源。
曾几何时,下洼子村“藏在深闺无人识”,如今,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明星村”。
近年来,珲春市密江乡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下洼子村发展冷水鱼养殖、生态研学游等项目,着力打造“大麻哈鱼之乡”“朝鲜族生态旅游度假区”品牌。同时,规划建设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密江一日游”旅游路线,在密江河南岸林区修建凉亭、木栈道、吊桥等,建设环形徒步森林氧吧线路,积极打造休闲娱乐区域,还对下洼子村现有民宿进行升级改造,修建凉亭、烧烤台等休闲区域,增强民宿体验趣味性,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休闲。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三家子满族乡东岗子村的草莓采摘园。一走进采摘棚,香甜的草莓味扑面而来,一个个又红又大的草莓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娇艳。“他家的草莓都是纯天然无公害的,香气浓郁、汁多果甜,我们全家都爱吃。”正在采摘草莓的金女士开心地说。
依托距离市区较近、交通便利等优势,近年来,三家子满族乡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将特色产业与生态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推进乡村振兴由“量”到“质”的转变。
下洼子村和东岗子村的“蝶变”,是珲春市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近年来,珲春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力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发展产业项目 打开致富之门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珲春市委、市政府通过强化保障、深化改革、下放权限等方式,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输血”“造血”“活血”,加大农村专业合作社政策扶持力度,为各乡镇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英安镇富新村是珲春市最大的榛子连片种植区,榛子树种植面积30余公顷。日前,记者在富新村大榛子种植基地看到,漫山遍野的大榛子树郁郁葱葱,种植户刘振坤正在清理林间的杂草。刘振坤还是珲春桢乾坚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今年,他种植的11公顷近1万棵榛子树将迎来盛果期,预计亩产200多公斤。
富新村党支部书记郑桂峰介绍说,以前,村民以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产量不高、效益不高,家家户户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为拓宽增收渠道,2015年,富新村凭借地域优势,积极引导村民种植大榛子树,产出的榛子果粒饱满、口感好,深受消费者欢迎,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如今,榛子树种植已成为村民们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近年来,英安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种植+特色畜禽养殖”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2016年以来,争取专项扶持资金220万元,积极发展延边黄牛养殖、森林猪养殖、木耳种植等产业项目,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落实要素保障 拓宽增收渠道
从曾经的贫困户到如今的种桃能手,珲春市板石镇新农村村民张传满用勤劳的双手推开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之门。
张传满告诉记者,她的丈夫因脑出血瘫痪在床,丧失了劳动能力,小女儿正在上高中,家里只有三亩多旱田,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在全市脱贫攻坚过程中,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她家成功脱贫。珲春市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关注脱贫户生产生活情况,在各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村里还为她提供了管理桃园的工作,使她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我每天早上7点来大棚工作,为桃树除草、施肥,下午3点下班,每月有2000元的工资,年底还有分红,我非常满意这份工作。”张传满笑着说。
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珲春市围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以发展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为载体,继续落实资金、技术、政策等要素保障,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全市分配收益资金211.74万元,脱贫户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脱贫户人均收入达16965元。
培育文明乡风 提升幸福指数
“红太阳照边疆,青山绿水披霞光……”日前,伴随着优美的歌声,记者来到马川子乡红星村文化广场,只见几位穿着朝鲜族服装的村民正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灵魂。今年以来,马川子乡红星村不断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积极引导村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姚远表示,红星村是典型的边境村、朝鲜族空心村,村里老龄化严重,常住人口36户67人。自珲春市开展“千村示范”创建活动以来,红星村以党员示范路、村小组网格化管理为主线,积极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全面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珲春市通过启动示范创建活动厚植乡风文明。对照“九有六无”标准,采取“1121”创建模式,提升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习惯。2021年,完成创建15个示范村,继续推动2022年度30个示范村创建工作。成立“千村示范”创建工作督导组,实行乡村振兴机关干部包村机制。持续开展“三个一”“5+1”督导推进行动,建立“全面覆盖、网格清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的村级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治理机制,推广积分制、党员示范路制度等创新经验。全面激发村民参与创建活动的主动性,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初步实现由“面子”到“里子”“院子园子”到“屋子脑子”的改变。
生态美了,产业旺了,百姓富了,生活好了。未来的征程中,珲春市将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努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不断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